您当前的位置是 : 首页» 新闻动态» 院所动态
|

院所动态

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专利——生物所“转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方法”

作者: 来源:生物所 发表时间:2015-02-16 点击量:

增产和抗虫是当今棉花育种的两个重要目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团队研发的“转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的方法”,着重于在获得强优势三系组合的同时,应用转基因技术解决其棉铃虫危害问题。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育成了抗虫性稳定、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的转基因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成了抗虫性稳定、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率和恢复度均达100%的转基因陆地棉恢复系;而且抗虫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后代表现出高产、优质、抗虫等强的超亲杂种优势,一般可比常规对照增产皮棉20%~40%。通过此项技术获得的三系抗虫棉,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制种,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少施农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属于国家政策明确鼓励、支持的高技术项目。在当前劳动力资源贫乏的状况下,三系抗虫棉是棉花发展杂交棉的方向和出路。

此技术在棉花育种领域通用。目前已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品种4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棉花新品种3个,截止2012年,这些新品种已累计应用527万亩。自三系抗虫棉应用以来,实现经济效益14.03亿元。同时,应用三系抗虫棉较普通棉可减少60-80%的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污染,保护了农田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为了促进本专利尽快应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三系抗虫棉产业联盟,期望以三系抗虫棉核心专利为纽带,聚集三大棉区棉种专业企业,实施三系抗虫棉的产业化战略。产业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建立开放式和共同遵守知识产权的三系抗虫棉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我国杂交棉育种水平;健全资源共用、产权共享、效益共赢联盟发展模式,提升我国棉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联盟内发放了优良三系抗虫棉种质资源材料3套;长江、黄河棉区三系抗虫棉新组合16个;并共同开发国家审定的2个三系抗虫棉新品种。

转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的方法是“三系抗虫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成果的核心技术,该成果首次在国际上创建了可应用于生产的“高产、优质三系抗虫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了第一个国家审定的“银棉2号”和国家审定的“银棉8号”等高产、优质三系抗虫棉新品种,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应用,攻克了原三系杂交棉无抗虫性、不育性不稳、恢复力不强、杂种产量优势缺乏的世界性难题,是棉花杂交育种上的又一重大突破,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应用三系抗虫棉提高棉花产量的第一个国家,必将为推动棉花产业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粮棉油安全进一步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转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的方法”发明专利证书